西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年仅二十一岁的霍去病在狼居胥山与姑衍山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祭天地、封禅仪式。这两座山是匈奴心目中的圣地,位于长城以北两千多里的蒙古高原地带,当时的汉朝地图上几乎没有清晰的标注。霍去病此行并非空手而来,他刚刚率领五万精锐铁骑,横扫匈奴左贤王部,斩敌七万余,战火甚至一路烧到如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一带。《汉书》简洁地记载了这场战役的辉煌:“至此,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凯旋而归后,由于卫青与霍去病的功绩已至顶点,朝廷再无现成职位可授,汉武帝便首创“大司马”一职,将最高军权同时交予二人溢诚优配,霍去病实际已位列汉军总司令,与舅舅卫青并肩为最高统帅。
霍去病的仕途几乎可以称得上奇迹。在短短数年间,他从籍籍无名的少年晋升为掌握百万军权的统帅。在他短暂的军事生涯中,正式的军职只有两个:票姚校尉与骠骑将军。其中“骠骑将军”是西汉地位仅次于大将军的显赫军号,这也是霍去病最广为人知的头衔。值得注意的是,他担任骠骑将军时,俸禄待遇竟与大将军相同,还获赐金印紫绶,地位超越三公。这体现了汉武帝对他的“高配”原则,几乎将其直接推上了军功的巅峰。而早在他十七岁时,便因表现卓绝,被汉武帝破格提拔为“票姚校尉”,这是传奇开端的标志。
展开剩余68%校尉这一职务在汉代并非虚衔。最早设立于战国末期,至秦朝时已是中级军官,统率百人左右。汉武帝治下,校尉成为军队的中坚力量,地位仅次于将军,分管御林军与长安守备等八大重要兵种,包括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八校尉。与将军不同,校尉手下往往掌握实兵,俸禄高达两千石,与郡守同级,地位堪比后世省部级官员。尤其在西汉后期,护羌校尉、护乌桓校尉甚至能统领上千、上万士卒,战时作用堪比现代军队的旅长或师长。
然而,霍去病所担任的“票姚校尉”却是一种特殊设置。西汉元朔六年(前123年),汉武帝亲自任命尚不满十八岁的霍去病随卫青出征漠南,统领“轻勇骑八百”。这八百人并非普通士卒溢诚优配,而是汉军中最具机动性、最为精锐的部队,堪称特种作战力量。更重要的是,霍去病拥有完全的战术自主权,可以独立寻找战机、决定作战,不必事事上报或受制约束。这种信任和授权,甚至超越了许多封侯将军的待遇。可以说,他成了汉朝唯一一支独立特战旅的统帅,直接听命于皇帝和大将军,不受常规军制束缚。
正是这种特殊安排,使霍去病成为一位兼具天赋与运气的将领。他尚未建立显赫军功时,便得到汉武帝的特别提携和培养,迅速在战场上崭露头角。史学家陈梧桐评价道:“霍去病是汉武帝亲自培养、一手提拔起来的。他对霍去病的宠信,似乎超过了所有大臣。其根本原因在于霍去病的忠君报国精神与奋发气势。”这番话揭示了霍去病得以脱颖而出的本质。
霍去病初次随军出征便锋芒毕露。他率领轻骑兵深入匈奴腹地,斩敌二千余,其中不乏匈奴的贵族与单于近亲,一战成名。汉武帝为之欣喜若狂,特命封赏,赐爵“冠军侯”。自此,“票姚校尉”这一原本不起眼的官职,在霍去病的手中化为赫赫声名的起点。凭借这支八百精骑和高度自主的指挥权,霍去病开启了自己短暂却辉煌的军事生涯,最终在汉朝史册上留下了独一无二的印记。
发布于:天津市满盈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